呼籲文化部恢復「南方表演藝術發展計畫」聯署聲明書
因應國家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之成立,在2007年開始施行的「南方表演藝術發展計畫」,中央政府業已實施六年(原先預定為五年計畫),投入經費總計九千一百三十七萬,但值大環境不景氣的同時,文化部即將終止「南方表演藝術發展計畫」,將給南台灣的藝文環境帶來怎樣的衝擊?南台灣的藝文工作者又該如何面臨這樣的強烈震撼彈呢?
衛武營原為國防部的軍區,1979年政府宣佈廢止衛武營的軍事用途,2003年七月十日正式宣佈變更為公園用地,並以都會公園、藝術中心與特定商業區三體共構的方式重新開發。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以「南部國家兩廳院」為定位,不僅是南部首見國家級表演藝術場館,也是近20年來政府最大的藝文投資建設項目。
根據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網站上公布,「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預計2014年完工啟用。為使台灣南部表演藝術生態能與硬體建設同步提升、發展,特別推動了「南方表演藝術發展計畫」,包括南部表演團隊扶植、創作人才的培育、觀眾人口養成與推廣等中短長期軟體建設工作,並利用現有空間281棟及285棟展演廳、榕園戶外廣場及戶外園區舉辦各類藝文活動。自2007年9月籌備處正式成立,迄今每年有百餘場國內外知名團隊演出,衛武營已成為南台灣最新最受矚目的藝文新焦點,未來衛武營更將成為台灣與國際文化接軌的重要舞台。」
|
但衛武營國家藝文中心的建立,真是平衡南北差異的一帖良藥嗎?在看似認真的文化建設下,從文建會時代至今的文化部,政府高層是否有用心在耕耘南台灣的藝文環境?南方表演藝術發展計畫的突然終止,意味著哪一種思維正悄悄地運行?南北藝文環境本就有相當大的落差,從人口職業比例、藝術教育的普及、文創產業的學術單位比例偏低、票房的壓力、以及製作高水準節目的成本相對較高等等,身為父母官的文化部,是否真有考量用’’正確’’的政策去振興南台灣的藝文環境?雖然台南與高雄因縣市合併,而提高了地方政府的文化預算,但有多少經費是真正放在文化建設上呢?
以平衡南北藝文環境差異為前提,身為南部的藝文工作者,我們有必要提出下列幾點疑問:
●在衛武營漂亮的演出節目紀錄數據下,有多少經費是放在提升南部表演藝術團隊節目製作上?把大部分的預算花在購買知名表演團隊的製作,真能帶動南台灣的藝文環境?雖然國家藝文中心的建立,是要成為台灣文化展演與國際接軌的重要舞台。但預算之比例是否也該要以各項軟體文化建設做為考量的基礎?我們深切認為政府有必要公布衛武營年度預算的金額與項目比例!
●終止「南方表演藝術發展計畫」,文化部真有良好的配套措施?請問是哪個政策?為何需要遮遮掩掩而不坦白提前告知南台灣的藝文工作者?好讓南台灣的藝文工作者有所因應及調整年度計畫?在大環境不景氣的壓力下,此政策的突然終止,將會導致多少藝文工作者毫無招架之力而被壓垮?
●長久以來,中央政府的評審機制,大多以北部觀點佐以企畫書撰寫,及節目表演紀錄,評斷是否給予補助,南北的環境落差甚大,是故長期以來南台灣的表演藝術團隊鮮少能夠進入中央分級補助的門檻,試問:難道會有父母因為成績好壞而決定愛哪個孩子多少的嗎?在長期缺乏表演藝術學術背景的環境,就算有心自我提昇的藝文工作者,也要比北部的人花上更多的精神與金錢,嘎然終止「南方表演藝術發展計畫」,南臺灣的藝文團隊M形化將更形嚴重!
●文化觀眾人口的養成政策為何?是否把公帑花在刀口上?活化文化中心場館,以及給縣市政府文化局經費去購買所謂高品質的藝文節目,這樣的政策只能造就暫時性的漂亮數字,對於有效提升藝文節目觀眾人口、並養成人民欣賞藝術的習慣真有所幫助嗎?反觀國外,落實藝術教育才是養成國民重視藝術,進而將藝術融入生活的主因。而南台灣藝術人文教育的真相呢?九年一貫國民教育的藝術與人文領域,有多少比例的專業教師?馬總統口口聲聲說要文化立國,我們南台灣的藝術人文專業教師比例不到35%,如何能讓南台灣的人民真正認識藝術的美?教育部與文化部真的無法橫向連結,制定好的藝術人文教育政策嗎?南台灣的專業教師流浪者比例非常高!
●在經濟如此不景氣的同時,政府給了人民怎樣的藝文環境願景?藝文工作者是否應該棄守台灣,而出走到其他地區?人才外流是南台灣長久以來的既成事實,要讓南台灣的藝文環境變好,政府有沒有辦法讓藝文工作者根留南台灣?以更大的格局來看,相對於亞洲各國文創實力的崛起,政府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才能讓藝術人才根留台灣!
社團法人 南台灣表演藝術發展協會
◎聯署聲明要點
一、恢復「南方表演藝術發展計畫」的施行,或是公布良好的配套措施。
二、公布衛武營國家藝文中心之年度預算的金額與各項目比例。
三、敦促文化部與教育部聯手打造良好藝術人文的國民教育環境。
並大力提高文創產業之大學學術單位比例。
四、各縣市地區增設人才回流計畫之補助申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